中新网龙海3月18日电 (高淑萍 黄国轩 许志杰)“龙海正在对月港进行规划,准备对现有传统风貌的建筑进行修缮,修旧如旧,恢复古月港的风貌,以侨为桥,让更多的华侨华裔看得见‘乡愁’。”福建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智猛18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漳州、泉州、福州等中国九个古港城市正联合发起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漳州以“明清阶段的漳州贸易史迹”为主题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福建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因其“一水中垫,环绕如偃月”而得名。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近200年间,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与东达日本、南通菲律宾、西至马六甲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
江智猛说,随着月港的兴起,海商将闽南地区的生活习性、传统理念传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各国,也将海外的建筑风格等传到漳州。如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不少建筑,仍保留有闽南“硬山顶、燕子尾”的建筑风格,而在龙海市海澄镇有些建筑则保留有海外地区风格,华瑶李氏民居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来到海澄镇看到,华瑶李氏民居的布局仍为传统的对称形式,中间为两落建筑,两侧为护厝。但是,民居所贴的瓷砖及窗户玻璃却明显带着十足的洋味。李氏后人说,这些瓷砖、玻璃均是其先辈从南洋运回来,在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南洋的设计风格而成。
江智猛说,漳州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航海家、海商和海史研究专家。如最早开发澳门的严启盛;最早组织3000人移居垦殖台湾的“开台王”颜思齐;开创中国最早民间侨批、拥有32个跨国分局的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独执东南亚航运业的华侨林秉详等。
漳州月港现有遗址、文物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古月港至今仍留有七个码头遗址,分别是溪尾码头、店仔尾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阿哥伯码头、饷馆码头,每个码头相距不过数百米,这些密集分布的码头无声诉说着当时月港“商贾云集,洋艘停泊”的繁荣景象。
史料记载,在同海外诸国的贸易中,从东西航道引入月港的物种有140多种,包括胡椒、檀香、番薯、玉米等,出口的货物也达到100多种,包括瓷器、茶叶、蔗糖、酒、麻布、漳绣等。
江智猛表示,恢复古月港风貌可以让定居在海外的华侨后裔更了解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同时也利于加强漳州与周边海洋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完)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5年03月18日 17:33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anews.com/m/cul/2015/03-18/7140093.shtml